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范荣靖​:新3C思维

范荣靖​:新3C思维

摘要: 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框架?脱离不了新3C思维。










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发展,总是有人发出警告。已故的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及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危害在于,AI是一种超越人类智能的深度智能,一旦AI产生自主意识后,或将超越人类智慧,产生与人类目标不一致的目标,后果将不堪设想。例如,AI可以自行在网络上制造假新闻、假声明,即使通过登录电邮帐号来窃取数据,对它来说也是轻而易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生命3.0》的作者Max Tegmark则对人工智能抱持谨慎的态度。他于2018年接受《周末画报》专访时举例,火可以取暖,也可以烧毁东西,在试错之后,人们发明了灭火器;汽车在发生过无数次车祸之后,人们发明了交通规则、安全气囊。“但不一样的是,人工智能实在太强大了,人类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试错,”他语重心长地说,“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应当越来越少以试错法来保障安全,而是应该主动投资人工智能的安全性研究,保证事故一次也不会发生。”

本期封面人物,大数据之父,《框架思维》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对此也有他的看法。“人类在科技时代是一种资产,人类的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在大数据时代,算法其实越来越不重要。”他告诉《周末画报》,人工智能确实可以通过过去来预测未来。如果未来就像过去,那结果会很好。但当未来与过去有根本性的不同时,人工智能就会失败。人类的决策也可能非常强大,如果只关注人类决策的缺点,我们就忽视了自己的优势——一种动物和机器都没有的独特能力:构建框架。现在是时候关注这种认知能力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类最紧迫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想法,舍恩伯格近期出版了《框架思维》这本书。框架就是心智模型,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核心。与人类相比,机器缺乏做梦的能力。

回顾数百年以来,每当人类凭借数据、证据和事实做决定,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但当大数据扑面而来,舍恩伯格意识到,即便拥有合适的大数据,人们仍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假设两人掌握的数据完全相同,但运用的心智模型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做出的决策也会不同。可见,能否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非仅仅取决于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更重要的是采用什么心智模型来分析数据。”他强调。

换言之,每个人的框架决定了他的认知水平。马斯克就很重视第一性原理思维(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而不是比较思维。他说,大家在生活中总是习惯比较,这样只能产生迭代发展。第一原理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遇到事情先就最基本的事实来思考与推理,而不是轻易接受大家已有的假设。

以电动车的电池为例,过去由于成本太高,许多人都觉得电动车不可行。当时,电池的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元,85千瓦电池的价格将超过5万美元。但马斯克发现,如果把组成电池的原料,例如铁、镍、铝分开计算,原料价格不到1/10。他找到一个更有价值的课题,自己建电池厂,减少因为组装而花费的成本。如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能提升电池效率的公司。

在火箭领域也是如此,回收技术是马斯克进入太空领域的切入点。此前,传统火箭的发射都是一次性的,燃料耗尽后,火箭就从天空降落并坠毁。但他通过对火箭的重要部件进行回收使用,通常是一级助推器,进而把传统发射火箭的成本至少降低2/3。他创办的SpaceX的突破点在于,直接瞄准太空产业的第一原理,解决成本瓶颈问题。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大幅降低每次发射的成本,并定期发射的话,将会为商用和科研使用有效载荷打开一个全新市场。通过更低的太空探索成本,他激发人们重新思考太空探索。

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框架?脱离不了新3C思维。3C通常是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s)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三类产品的代称。在这里,舍恩伯格重点谈论建构框架的三大底层要素,用的也是3个“C”: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s)、因果律(Causality)和制约(Constraints)。

反事实思维是指与事实相反的想象,每当人们试图做决定之时,就需要在不同的反事实思维中做出选择。而反事实思维又会受到高度的制约,即受到因果律的制约。人们的想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因果律,正是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因果关系。制约是建构框架发挥作用的第三个要素。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适当的约束能让我们合理发挥想象力,有效释放创造力,为决策及行动提供正确指导。

框架思维不是建立之后就能永久通用的,而是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调整,因为任何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螺旋式递进的,是“建立—检验—修正—重新建立”的过程。“当你在建构框架时,需要注意避免框架僵化,增强思维敏捷性,也就是保持框架的灵活性。”舍恩伯格提醒,如果当前的框架无法满足需求,那就应该重新建构框架。越多元的框架,越能让你发现不同的观点。“主动去拥抱变量,适应环境的变化,转换框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你可能会打开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途径,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范荣靖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