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团结基因的滋养

团结基因的滋养

摘要: 我们更应该努力树立“团结作为第一性价值”的“与共”新思维。

1894年确立的奥林匹克格言,127年后经国际奥委会全会投票通过修订,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新加入了一个词—Together(更团结)。于是,格言的呈现形式就变成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巴赫主席解释说,“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这些挑战。”


单从词意上细究,Together 这个单词虽然以-er结尾,有读音和字形上的协调美,却是个副词,也没有如“更快更高更强”那层比较级的意思。中文直译是“在一起”“以团结”或“四海一道”,而官方翻译成“更团结”,应是从口号角度考虑与前三“更”的延续,琅琅上口,方便传颂。但这新增的“更团结”,却并非只是四“更”之一,而是对这句格言乃至于奥林匹克的使命认知,有了一个重要的超越。


1181 _Business 小样书-44.jpg


为什么这么说?我注意到,有一些评论援引巴赫一个月前在线上会议时所作的修订提议,说“更团结是作为当下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路径”,这个看法,我不认同。以破折号连结,而非简单并列,一方面当然可以解读为“以团结,来达致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但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让人类)“更团结”是奥林匹克运动更深一层的目的。这当然也绝不只是呼应疫情或当下。新冠疫情只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在眼下的具体体现之一,贫困、气候、安全、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等诸多巨大的、长期的挑战,都呼唤着人类团结在一起,携手同行。或者以奥林匹克格言的拉丁语翻译communiter 的字根来讲,是更有共同体精神—可以称之为“与共”。


也就是说,修订后的新表达,表明了一种希望,即对于奥林匹克运动而言,团结本身即为目的,而不只是达成其它目的的方式。认识到这一点,是对团结价值的认知进步。这不光对于奥林匹克或者体育运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还具有更广泛的启发性。


首先,这种认识能帮助人们摈弃“一切为了打败别人”的粗暴竞争思维。以团结为目的来理解“更快、更高、更强”,能帮助更多人看清楚头脑中常有的一种对竞争的误解,即竞争总是应以“ 打败他人”作为目标。“更快、更高、更强”,要弄清楚是跟什么比较而言的“更”,可不能粗暴地肤浅地偷换成是“比他人更快,比他人更高,比他人更强”。打败别人,取得锦标,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超越过往,战胜自我,突破想象,挑战极限,才是这“三更”的真正精髓。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选手之间、队伍之间、国家之间所开展的竞争,是要激发更大的创造、进步与突破,而非阻碍它们,更不是内卷空转或零和博弈。就此而论,“三更”是在比肩、并肩中实现的带有进化意义、发展意义的“更”,属于全人类,促进“更团结”。本质上看,破坏团结才能达到的“赢”,一定有违道义,一定难以持续—这,当然不仅局限于体育领域。


进一步地,借由奥林匹克格言引发讨论的新契机,我们更应该努力树立“团结作为第一性价值”的“与共”新思维。以管理而言,我们过去讨论组织行为中的团队时,经常将重点投射在如何实现团队整体更大的成效,使之超过团队成员个体的成效加和,而更少关注团队成员在一起的相处状态,本身是否符合某种“善”的标准。这就自然而然地将团队彼此相处的状态看作第二性的价值—它必须要服务于成效(成果、效率)这个第一性的目标(就如同“更高、更快、更强”),使之最大化。于是就意味着,如果效率最大化不要求团结,或者不团结反而能带来更大的效率,那么团结就不应必被考虑,或者应该被舍弃。这是对管理致力于何的相当不完整的理解,也是人之组织反而将人异化成“物”的一种体现。超越这种理解的更高追求,应是将更团结的团队、更与共的社会、更共同体的类,本身作为第一性目标。于商业如此,于体育如此,于经济、政治也是如此。而检验是否“管理向善”,其中一个关键的试金石,就是看一个组织的管理制度与文化是否促进着更团结的社会群体,并向外输出着更以团结为目标的社会成员。


教育亦是如此,甚至更为重要。特别是因为教育本身带有“基因滋养”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基因”,喻指的是人们代代传继的价值倾向、动机信念。我们说教育工作锤炼品格,养成习惯,可以形象地说,这就是在进行着非生物遗传方式、却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基因滋养。


教育的开展、师生的互动、制度与文化的影响,都可以成为一个激励的过程,深刻地影响到青少年未来作为社会成员的动机、习性和特质。从这个角度看,促进人们更心向团结、更愿意团结、更有能力创造团结的“基因”—我称之为“团结基因”,却没有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缺乏“滋养”;或者在滋养的尝试中,不甚得法。


观察一下,什么是当下学校和教师心目中的“更快、更高、更强”?是更好的学习成绩?更高的升学率?更多的科研成果?即使是课业学习,学校是否重视学生们以“习得团结”的方式进行努力,进行贡献、探索与创造?特别地,教师是否愿意并善于以“共进、共创”的方式衡量学生的成绩,包括对他们为团队做出的各式贡献予以积极的肯定?还是更加突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争锋,让学生更回避合作,不愿意也不善于团结共事,造成越来越多的“习得性独行”?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的内卷构成大量的“无用功”或者“低效努力”时,更要认识到内卷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对于团结基因的破坏、抑制。今天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探索和管理经营,比起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多人的团结合作,才能取得实质性进步;今天的家庭、组织、社会乃至世界,没有哪一个缺少了基本的团结与共,还能拥有可持续的未来!教育,以及和教育同样能够影响人、塑造人的管理,都努力去实现团结基因的滋养,应当说是当务之急,是发展必需。


奥林匹克格言的修订,不是增加一个修饰副词那么简单,而是关乎人类的未来需要我们“与共”而为的理智判断和激情呼吁。我希望她也同时能唤醒更多的管理者、教育者,能在具体的组织实践和育人实践中,切实加上“更团结”作为核心目标之一,让团结基因的滋养,成为我们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每日践行的自觉追求。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

·著有《企业猝死》《战略节奏》(合著)《在明明德》(合著),译有《要领》《教导》等


撰文— 杨斌 插画— 邵忠 编辑—万慧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