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重新认识创新

重新认识创新

摘要: 即便没有达尔文、牛顿,以及乔布斯,进化论、万有引力,以及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尽管除了熊彼特和索洛以外,主流经济学家很少研究它,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承认,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步入了蒸汽时代;电脑的普及则标志着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的伟大创新总被人们包裹在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下,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创新总是与个体的成就相关。今天,更是一个靠创新才能生存的世界。然而,我们在讨论创新这个几乎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词时,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过,创新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一边高喊创新一边却又抵制创新,为什么现代社会在很多领域出现了“创新荒”,到底我们该怎么引领未来的创新?科技进步的恢宏历史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逻辑脉络?疯狂内卷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


被《福布斯》杂志称为“英国的尤瓦尔·赫拉利”,英国科普作家,科学家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所著《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系统阐述了创新的起源。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史,因为它澄清了很多当下流行但未必正确的观点。比如,马特认为,即便包括瓦特、乔布斯等在内的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一般的编年体或分科体科技史不同,马特从更高的维度总结了相关科技的共性,同时辅以历史甚至史前史背景,深入剖析了特定科技、创新或发明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传统上我们往往认为很多创新起源于基础科学的成果,是基础科学成果的转化带来了创新的爆发,但是实际上,有些创新走在了基础科学研究之前。书中“创新经济学”章节中,马特提到“创新既是科学之母,也是创新之女”。作者并不认可所谓“科学—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式”,还纠正了对“线性模式”的“圣经”,即拜登上台后再次大热的来自年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的误解。虽然我们常将科技连用,但其实往往没有搞清楚“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的关系,科学一般指发现,即认识自然的能力,故往往只有“第一”才被世人认知。而技术一般指发明,即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明显技术可以不断地追赶迭代,最后比拼的是效率。创新明显在二者之间都可以存在。马特还提到,创新与发明是有差异的。这也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一种理念,也正是因为二者的差异,有些人是发明者,但是难以被冠上创新者这个称谓。


诺贝尔奖获得者悉尼·布伦纳在谈论世纪年代的生物学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新技术、新发现和新想法,新技术优于新发现,新发现优于新想法。”华大基因 CEO尹烨深受启发,他认为,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先进的技术工具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发明显微镜,微生物学就不可能建立;若没有发明测序技术,则不可能有基因组学。正是因为创新集成孕育了新技术,新技术带来了新发现,新发现催生了新理念,才产生了新科学和新学科。


马特认为,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时也需要某种机缘,创新太早会失败,太晚同样会丧失“首发权”,这也许印证了古典时代凯洛斯(Karios,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契机”)一词的精确内涵。当然,创新并不是个体的某种行为,它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代代人接续努力的结果。所以它是渐进的、增量式的,只不过我们通常记住的是那些被荣誉加身的幸运创新者,而在他们前面那些同样可以被称为创新者的铺路架桥之人却淡出了人类的视野,真乃“一将功成万骨枯”。


创新有时候也是难以被计划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剑走偏锋的“尤里卡”时刻。可见,创新并不意味着敢“创”就必然“新”。创新并不总是都能以成功告终,而且在此期间也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欺世盗名”之行,比如“汉”事件就提醒着我们: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唯有如此,创新之路才会更宽广。


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是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举措,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们正处于一个呼唤创新、成就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是这个时代的标语,是这个时代的属性。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局面,全世界的脉搏通过经济的脉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化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创新与生命一样,是宇宙中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因为它是“逆熵”的,它能从混乱中衍生出秩序,从简单演化出复杂,是整个宇宙避免热寂的希望。尽管除了熊彼特和索洛以外,主流经济学家很少研究它,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承认,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可创新又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历史的伟大创新总被人们包裹在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下,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创新总是与个体的成就相关。但本书认为,这不是事实,即便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本书前半部是一部科技史,后半部则从科技史的角度探讨总结创新产生的规律。


重新认识创新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英国科普作家,科学家,拥有世袭子爵头衔的英国上议院议员,纽卡斯尔英国国际生命中心的创始主席,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客座教授,他同时还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的成名作为《理性乐观派》,同时还著有《基因组》《先天后天》《美德的起源》的“基因三部曲”,以及畅销书《自下而上》。他也曾因为TED上的演讲“When Idea Have Sex”讨论思想交融与生物繁衍的相似性而轰动一时。他的知名科普著作《基因组》中文版曾获得第一届文津奖,年新版由华大基因CEO尹烨博士翻译,并得到了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名院士的推荐。


重新认识创新


编辑—万慧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