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催生了怎样的产品力?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再一次用打破行业边界的创新技术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找到消费者痛点背后的本质,就能引领市场。
戴森创始人兼董事长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
这依然是一个典型的戴森式时刻——机器的横切面展示着研发团队的智慧,屏幕上画着机械原理数据与产品草图,观众们仰着好奇和禁不住诱惑的脸,看那个高大而清瘦的英国爵士带着一股子超越年龄的狂热演示产品。
只不过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戴上了口罩。迫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他只能在新加坡的戴森总部,用视频联线的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展示戴森的最新产品。当然,解锁新技术的愉悦感仍然透过詹姆斯·戴森的动作传递给了我们——从他创立戴森到现在, “解决问题”就是整个公司存在的使命,而疫情胶着时刻,当消费者更关注居家健康问题时,戴森以最快速度推出了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
“我们发现疫情中人们更关注房屋的清洁,小至微米级的灰尘都会引起担忧。”在接受《周末画报》专访时,詹姆斯·戴森毫不讳言新冠疫情给研发人员带来的灵感。针对需求,戴森发布了轻量无绳吸尘器 V12 Detect Slim,这款戴森迄今最强劲的轻量智能无绳吸尘器,前所未有地引入了激光、压电式传感技术等多项首次在吸尘器品类上应用的技术,使看似隐形的细小灰尘无所循形。戴森发现,人们在家庭清洁中往往比较关注头发和纤维等室内灰尘中的可见成分,容易忽略尘螨及尘螨排泄物、细菌、霉菌等肉眼难以发现的灰尘成分。而真正对环境健康有影响的正是那些隐藏的微尘。因此,让隐藏的微尘显形,对营造并维持更卫生的居家环境至关重要。
“戴森 V12再一次以技术创新,打破了吸尘器市场竞争趋于同质化的局面。”有评论者这样说。如今,戴森的每一次新品发布都会引起高度关注,谁还能想到,当1983年詹姆斯·戴森第一次展示自己发明的无尘袋真空吸尘器时,面对的是那些行业资深者的嗤之以鼻。但此后30多年里,这位怀揣梦想的发明家带着自己的杰作走遍了世界,凭借吸尘器、无叶风扇以及电吹风等颠覆性产品,戴森公司发展为一家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跨国企业。2020年,詹姆斯·戴森家族以162亿英镑的身价成为英国首富。
IDEO 创始人蒂姆·布朗(Tim Brown)是设计界最重要的领袖之一,他认为乔布斯、戴森和马斯克真正的共同之处,是他们有一种由无拘无束的信念驱动的罕见思维方式,“他们使企业成功的独一无二的天才之处,就是由非常的信仰所推动的系统层面的设计思维。”詹姆斯·戴森则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业设计思维:“任何行业的创新,都不是简单的外观设计的更新与进化,而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强大科技。以戴森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革新永远基于解决问题,一层一层拨开事物的表象,找到痛点背后的本质。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开发出变革性的技术,前瞻性地带领行业向前发展。”
戴森近期发布了轻量无绳吸尘器V12 Detect Slim。
寻找痛点快速创新
“第一次知道还有自带绿色激光的吸尘器。”这是大多数人对戴森 V12的第一印象。“戴森工程师将激光精确调节到距离地面7.3毫米的位置,与地面形成1.5°的夹角。激光经特别定制的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精准照射吸头前方的区域。在绿色激光的映照下,灰尘的阴影与地板形成鲜明对比,使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尘瞬间显形。同时,戴森采用的是安全等级最高的绿色激光,无需担心对人眼造成危害。”詹姆斯·戴森说。
只要谈到技术和产品,詹姆斯·戴森便滔滔不绝。“工程师”的身份已渗透到他的灵魂深处,也代表着他一生探索的所有价值。至今,73岁的他仍然经常与他的工程师团队在一起工作,乐于做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也欣然从年轻人那里获得新鲜想法。
“我的理念是,应该制造出真正有趣的产品,拥有更好的技术,而且效果更好。不管我们做什么,核心前提都是要做一个更好的产品。”他说,“我并不去研究竞争对手,我只关注在市场现有的产品中找到弱点,然后重新设计一个产品的功能、一个部分或一个细节。我们能让产品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当年,正是发现吸尘器集尘袋的问题,詹姆斯·戴森想要自己设计更好的产品,因而发明了全球首款不采用集尘袋的吸尘器产品。在对传统电风扇旋转的扇叶感到失望后,戴森推出革命性的无叶风扇。意识到市面上的吹风机不能解决女性消费者的痛点时,戴森推出 Supersonic吹风机。戴森的每一个产品和技术背后,都对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业内争相模仿。
中国吸尘器市场正以巨大的潜力吸引着各方角力。当年戴森首次出现在中国大众视野之时,国产小家电品类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吸尘器、净化器等普及率过低。而通过戴森等国际品牌的市场教育,再加上消费水平的提高,吸尘器在中国市场正在经历从可选消费品向必需品转变的阶段。智研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吸尘器市场规模为28亿元,2018年达130.5亿元,2013~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36.05%。2020年吸尘器市场规模预计达216亿元,同比增长8.2%。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我们看到,虽然戴森仍把控着高端市场,但国产品牌也在飞速成长。随着单品市场竞争白热化,当众多品牌试图用更多新产品“围堵”戴森时,它如何保持竞争力?
“对于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只能通过一步步的积累与传承,才能在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詹姆斯·戴森这样描述公司的产品力。从第一台无绳吸尘器开始,到直立式吸尘器,再到无绳吸尘器和智能吸尘器,乃至如今的轻量无绳吸尘器,戴森吸尘器的核心技术是多年持续不断努力投入研发和坚持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而居家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表明人类对清洁的需求远没有到达尽头,这意味着戴森的研发也在一直持续。
在全民大健康意识加速提升下,詹姆斯·戴森把“健康家居”视为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为了提前感知消费需求,戴森投入了大规模调查,其《全球灰尘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在疫情期间清洁频率增加的现象更为明显,占到受访人群的66%。而大多数人虽然更频繁地打扫,但是对于灰尘的认识仍十分有限。97%受访者不知道灰尘中含有尘螨及尘螨排泄物,真正对环境健康有影响、并且容易在家庭清洁中忽略的,是尘螨及尘螨排泄物、细菌、霉菌等肉眼难以发现的灰尘成分。
通过对付细小微尘,V12以深度清洁能力再一次拉高了产业边界。为了保证质量和性能,戴森在开发过程中对机器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试验。在伦敦到洛杉矶、上海等地的实验室和真实家居环境内,戴森的产品原型机都经历过严格的性能测试。此外,为了保证吸尘器能够应对真实家居环境中的各种灰尘和碎屑,戴森工程师还从全球各地家庭中收集生活中产生的各类灰尘和碎屑,并以此在数百种地面类型上对机器进行测试。
“世界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产品需要改进,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新的技术。”詹姆斯·戴森说。
戴森总部内景。
无限拓展梦想空间
对产品的执着,使詹姆斯·戴森长期奔波在英国和新加坡两地。为了准备 V12的顺利发布,在新加坡炎热潮湿的天气里,他紧锣密鼓地接受了来自全球媒体的密集采访,并完成在新加坡先进制造中心的生产线及戴森电机的视频拍摄。
在英国,戴森是所有工程师心中的梦想。而戴森位于英国马尔姆斯伯里的故乡,则是创造梦想的天堂。现在,詹姆斯·戴森又把这个梦想带去了新加坡,2019年,戴森将总部从英国迁至新加坡。新加坡员工休息区内的 mini老爷车,与摆放在马姆斯伯里园区里的鹞式战斗机、惠特尔喷气式发动机一脉相承,新加坡总部的墙上写着,“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们的视野需要超越现有的技术,并用更佳的方式去帮助用户。”
新加坡总部的建立,体现了詹姆斯·戴森的全球化视野,为用户寻找最佳方式的信念。
为了保证质量,戴森一直全面控制着产业链,从未将生产进行外包。1996年时,戴森公司既没有财务总监又没有生产总监,他一人分担多种角色。但随着公司发展,詹姆斯·戴森理性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公司管理,因此2001年,他为戴森引入了专业经理人担任 CEO。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戴森迈出了脱胎换骨的全球化征程。
“我们有73% 的增长都来自于亚洲。所以把运营总部搬到亚洲是个自然而然的决定。”戴森现任 CEO 骆文襟(Jim Rowan)此前接受《周末画报》专访时表示,“很多的新客户、新增长点,以及制造和供应链资源都来自亚洲。我也希望让我的高管团队能够和亚洲走得更近,所以我们就选择了新加坡,这是出于让公司走得更远的战略考量。”据了解,目前戴森已经观察到,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的消费者对产品有不同的倾向,比如他们在戴森线上和线下门店购买商品时喜欢定制一些自己喜欢的细节。这一消费偏好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商机。此外,鉴于亚洲人口的老龄化,戴森也在改变产品组合。
就在乔迁新加坡同一年,詹姆斯·戴森的另一个重大决定令人瞩目:宣布放弃电动汽车项目。这项历时数年、投资总规模达20亿英镑的跨界造车项目最大程度彰显着这位工程师的创新狂热——“造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项目终结后,戴森仍保留着关于电动汽车的多项专利技术。“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每天都在失败,这是产品完美的前提。”詹姆斯·戴森经常这样告诉团队,他给了自己和所有工程师最大的创造自由。
詹姆斯·戴森仍在无限拓展自己的梦想空间。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连接和智能语音成为戴森关注的重点之一,比如 V12的灰尘感知功能。据悉,戴森在上海设立了科技实验室,并由14名工程师组成 Dyson Link 微信小程序研发团队。这款小程序全面实现了戴森环境控制类产品及吸尘机器人产品的个性化设置、操作、监测反馈等功能。同时,戴森继续投资于制造固态电池及其他核心技术项目,全力以赴地把握包括传感技术、视觉系统、机器人、机器学习技术及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以及其所带来的宏大发展机会。
“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开发出更好的马达、更好的电池,开发出新的技术、新的软件、新的连网功能,就可以帮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好、能耗更少、可持续性更高。”詹姆斯·戴森从未失去对未来的期待:“我们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要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采访、撰文—张古月 设计—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