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法国,文化瑰宝如何常青?

法国,文化瑰宝如何常青?

摘要: 9月初,法国政府宣布将拨付20亿欧元支持艺术和文化产业,以弥补该行业的收入损失。法国文化瑰宝是法国人付诸多个世纪的努力方才获得的珍贵成果,然而在疫情面前这一切却是如此的单薄、脆弱。人们不禁发问:法国引以为傲的精神文化能否扛过这一艰难时期?

9月初,法国政府宣布将拨付20亿欧元支持艺术和文化产业,以弥补该行业的收入损失。法国文化瑰宝是法国人付诸多个世纪的努力方才获得的珍贵成果,然而在疫情面前这一切却是如此的单薄、脆弱。人们不禁发问:法国引以为傲的精神文化能否扛过这一艰难时期?


9月18日,丹麦王妃Marie Cavallier戴上防护口罩,参观巴黎小皇宫举办的“丹麦油画黄金时代(1801~1864年)”展览。

9月18日,丹麦王妃Marie Cavallier戴上防护口罩,

参观巴黎小皇宫举办的“丹麦油画黄金时代(1801~1864年)”展览。


对法国人来说,戴上口罩外出已成为家常便饭,但现在他们可能需要接受另一种新常态——剧院里,舞台演员需戴着口罩演出。8月中旬,这场不同寻常的演出在法国塞尔吉上演,七名演员佩戴口罩向观众们表演了一场法国剧作家让·拉辛(Jean Racine)的《英国人》(Britannicus)。


两周后,法国宣布推行规模高达10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法国总理让·卡斯泰(Jean Castex)表示,政府将从中拨款20亿欧元,向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文化产业提供援助。“文化产业是法国的重要经济活动,”这位履新仅两个月的法国政府首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产业在疫情的灾难中太受伤了。”


对于这个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而言,让文化和艺术活动重回正轨至关重要。以电影票房为例,2020年1~4月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50%,与法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历史和国民生活习惯相悖。难怪卡斯泰一再恳切地告诉人们:“去电影院吧,去剧院吧,你不是在冒险。”


早在6月22日,法国就已经启动了第三阶段“解封”计划,允许电影院、度假中心、赌场和游戏厅等场所在保证严格防疫措施的条件下恢复营业。然而,新冠疫情的阴霾未能散尽,法国的文化瑰宝依然无法完全展现光芒。比起这个产业背后的经济价值,法国人更在意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神文化能否扛过这个艰难时期。


格拉内博物馆正在举行“法老、奥西里斯和木乃伊”展览,民众必须佩戴口罩进馆

格拉内博物馆正在举行“法老、奥西里斯和木乃伊”展览,民众必须佩戴口罩进馆。


打造瑰宝

法国文化产业的渊源固然与整个欧洲大陆的历史密不可分,但其中有一点尤为关键——法国早早就开始投入到文化事务中了。从13世纪开始,法国历代国王纷纷成立各类学院,以促进文化发展。1539年,瓦罗亚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颁发《维莱科特雷法令》,谕令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奠定了法国文化演变的基石。


到17世纪,法国君主们从国家层面上扮演了艺术保护者的角色,鼓励、资助艺术家和作家们进行创作。即便是政局不稳的19世纪,历届法国政府仍坚持施行利于文化艺术发展的政策,甚至在第三共和国时期,确认了“国家有负责艺术教育及普及本国艺术财富的责任”。


“使大多数法国人能接触全人类的、首先是法国的文化精华;使法国文化遗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园地”——这是1959年,法国成立本国第一个文化部后所展现出的文化产业扶植决心。相较于单纯的商业行为,法国政府自始至终都将文化发展视作国家行为。仅有政策层面的支持还不够,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国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法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体现在电影、电视、演出、音乐、游戏、图书、摄影、展览、建筑等诸多方面。2018年,法国对文化产业的预算支出达到了创纪录的100亿欧元。相比起投入产出比,法国更期待由此投射出专属于本国的国家形象。“ 法国的形象同其文化密不可分”—这是法国官方介绍资料的开篇语,足以体现文化产业在这个国家的分量。


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也得到了法国企业的支持,因为投资文化产业不仅能享受税收优惠,还能让企业扬名,建立基金会或资助大型文化项目早已成为众多法国集团的公关政策。这种名利双收之举进一步强化了法国作为文化产业乐土的属性,让法国文化真正走入民众的生活。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法国文艺市场为何能做到“高雅而不奢侈”了。对法国人来说,看一场电影、演出,或是参观一次展览的票价并不昂贵,若是年票、月篇和学生票,消费还会更低。法国会给予经费补贴,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价格规律起到了作用。由此可见,法国文化产业早已在数百年的演变中形成了覆盖政策、市场、消费者三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形成了法国独有的“文化民主”。


遗憾的是,新冠疫情给这一瑰宝造成了重创。2020年7月,法国文化部研究展望和统计处对7800名艺文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法国文化产业整体产值和2019年同期相比预计将下滑25%,相当于损失223亿欧元。几乎所有文化产业都未能幸免,其中表演艺术、名胜古迹、视觉艺术与建筑遭受的打击最大。


面临如此境遇,法国文化部部长罗丝琳·巴舍洛(Roselyne Bachelot)直言不讳:“文化产业在经济和艺术上正在遭受无法想象的灾难。”法国政府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一精神支柱“重新启动”。


受疫情影响,法国剧院里,舞台演员和观众都需戴上口罩

受疫情影响,法国剧院里,舞台演员和观众都需戴上口罩。


全力复苏

疫情仍在肆虐,不过巴黎的盛夏光景与往年相比并未有太大变化。在这其中,一场盛大的水上观影活动为巴黎市民带来了无限乐趣——人们搭上最多可容纳6人的电动船,在塞纳河上免费观赏2018年的法国喜剧片。活动主办方法国MK2电影院的首席执行官伊莱沙·卡尔米茨(Elisha Karmitz)表示:“经过数月的封禁措施,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来告诉人们,在‘世界电影之都’巴黎,影院已经重新开放了。”


回归固然是好,但法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法国电影、视听与多媒体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3月中旬到今年年底,法国影视制作公司活动营业额平均将下降48%。该工会理事长米尔斯基(Jean-Yves Mirski)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表示,电影业受到的冲击跟其他文化产业不同,不会只发生在疫情当下,而会因为拍摄、后期制作、配音等业务分工拉长冲击期。


困难重重的还有法国的剧院。剧场策展人文森特·奥维(Vincent Auvet)表示,疫情对剧场和演出单位影响都很大,“整体产业状况都极度惨烈”。他指出,巴黎剧院绝大多数是自负盈亏的私立剧院,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而与电影院单纯播放影片不同,剧场还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排练和演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状况。


法国的博物馆、展览馆、艺廊的处境也非常窘迫。在经历了四个月的封闭后,7月6日重新开放的卢浮宫博物馆虽然达成了售罄——7400张门票,但相比之前每天接待3万至4万名游客,显然冷清多了。作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这里的游客通常来自法国境外。卢浮宫博物馆新闻部负责人纳迪亚·雷西(Nadia Refsi)称,自3月13日闭馆以来,卢浮宫的收入损失了4000万欧元。她说,由于社交距离的限制和游客的减少,2020年夏天的收入可能会比上一年同期减少20%到30%。


此情此景逼迫法国政府率先行动了起来。目前,法国已向电影及动画行业提供了3.2亿欧元的援助,电影公司在获得国家援助的同时,还可以申请延迟缴税,并获得政府担保的过渡性贷款。


同时,政府向剧院提供了“部分失业金”,协助支付员工薪水,并协助剧场与房东进行协商,以获得减租许可,大幅降低经济压力。此外,剧场还可以向“私立剧场协助基金”申请纾困。“这些措施只能缓解庞大负债的一小部分,”奥维说,“不过已是很大的帮助,很幸运还有这些方式,也很感谢帮助剧场恢复运营的人们。”


新冠疫情以来,法国政府已经动用了包括各类基金和国家担保贷款在内的各种措施来支持和保护文化活动领域的公司和专业人员。法国文化部部长罗丝琳·巴舍洛(Roselyne Bachelot)曾表示,政府已经动用50亿欧元预算协助文化产业,并将在第三次财务修正法案中再加码16亿欧元。


政府力量之外,产业的自救也正在进行时。法国电影行业从业者们选择“抱团取暖”,例如疫情期间,法国UGC院线就向月卡会员返还了会费;而当法国电影院重新开放时,Canal+电视台暂停播放电影以示对院线复苏的支持。同时,水上电影院、汽车影院等观影形式正重获生机,许多电影院亦尝试通过新的放映形式吸引观众。


对于依赖现场互动的表演艺术界来说,他们的变化或许更为具象。因社交限制的要求,曾制作《英国人》的法国Les Tréteaux公司要求舞台演员戴着口罩进行演出,制作方和演员都要响应这种改变,所以演员只能通过眼神、半张脸来传递情感,音响效果也要适应演员们从口罩中传出来的声音。自2011年起担任该公司掌舵者的罗宾·雷努奇(Robin Renucci)说,这种改变虽然麻烦很多,但剧院需要去适应,“制约因素可能反而会激发创造力”。


事实上,这份创造力早已植根法国文化基因。从政府到行业自身,法国文化产业能够迅速从疫情的泥潭中站起来,依靠的正是这份创造力。而这股力量势必将在未来给法国文化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


今年4月,法国大型书店的销售额下降了96%,网络书店的销售额则较去年同期上升2至3倍

今年4月,法国大型书店的销售额下降了96%,网络书店的销售额则较去年同期上升2至3倍。


新生命力

疫情让各行各业纷纷转向摸索线上发展的可能性,法国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早在2012年,法国文化的数字化就已初现端倪。这一次,走在最前面的依然是法国政府——通过“数字时代文化政策协调行动”和“艺术与文化创新周”等多种形式推动业界顺应时代,走向线上。


积极尝试艺术数字化既是法国人的文化底蕴,也是经济底气。《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观察》报告显示,2013年,法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收益超过汽车业和奢侈品产业。该产业的60多种职业吸纳了120万名从业者,占法国总就业人数的5%。


在各方的努力下,法国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绩单是可喜的。据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法国95.5%的影院已实现数字化,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影院数字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17年,法国音乐唱片市场的流媒体消费超过实体唱片消费收入,占42%的市场份额。法国卢浮宫就曾启动“数字创新”项目,把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交给青年艺术家、广大游客和卢浮宫员工,以文化融入、数字制造和文化传播三个维度探索创新。


作为欧洲第三大电子游戏市场,法国的潜力也不容忽视。2016年到2017年,法国电子游戏市场规模飙升18%,主机和手机游戏领域的增长均超过20%。法国政府在2016年进一步出台《数字共和国法》,承认电子竞技及其从业者的独立地位。


法国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欧洲本土。在美式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法国并没有被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吓到,而是在接受竞争的同时,通过一己之力维护本国文化的地位。这其中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打开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市场。


从2006年开始,中国和法国每年都会举办“中法文化之春”的交流活动,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将150余场法国展览、演出、电影和音乐会带到中国的30多座城市。对法国文化界来说,这是产业交流的重要之举。曾参加2019年交流活动的法国剧作家戴维·莱斯科(David Lescot)就表示:“让法国作品在国外做展示实在是了不起。而且能够与当地艺术家相遇,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罗文哲(Robert Lacombe)亦称:“在中国的好处是,就算你做一些尖端的东西,不论在哪里,总有很多人,总能找到观众。”


从国内到国际,法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造就了其高度繁荣的文化产业。这个充斥着激情、浪漫与理想情怀的国度,是世界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心之一,而它依然在不断为之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法兰西的印记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撰文—林一丹 编辑—KOZUE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