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甘地遇刺去世75周年,印度留下了谁的遗产?

甘地遇刺去世75周年,印度留下了谁的遗产?

摘要: 他曾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iWeekly

75年前,印度革命家、圣雄甘地遭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身亡。无论生前身后,甘地始终是印度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被解读和评论最多的领导人之一。他以和平方式抗议英国统治,开创了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也用自己的死亡在相当程度上挫败了印度教的政治运动。然而去世75周年,在今天的印度,甘地的人道理想却岌岌可危。甘地曾孙表示,“仇恨意识形态”正在吞噬印度,当年刺杀者的观点重新引起了令人担忧的共鸣。


圣雄甘地的一生


1869年10月2日,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印度教家庭,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888年,他远赴伦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并于1893年在南非接受一份为期1年的合同。合同到期后,甘地自发决定留在南非,一住便是21年。在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仰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也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并开始逐渐形成他的宗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


1906年,在当时南非的德兰士瓦政府试图进一步限制印度人权利的时候,甘地组织了他的第一次萨蒂亚格拉哈(Satyagraha)运动,即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或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萨蒂亚格拉哈,梵语中“真理”和“坚持”的合成词,是甘地独创的词语,指的是他所相信的信奉真理与爱的和平抵抗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经过七年的抗议,甘地终于与南非政府谈判达成妥协协议。

直到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并于 1915 年加入印度国大党。1919年,他又发起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抗议英国强制征召印度人,数十万人响应他的抗议号召。到1920年,他成为国大党和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将印度国民议会重组为一支政治力量,并在印度发起了对英国商品、服务和机构的大规模抵制。


甘地注意到英国的盐税贡献了英国统治8%以上的收入,并深深影响了最底层的印度人,于是他选择盐作为主要抗议议题之一。1930年,在他最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和他的追随者们徒步388公里,进军阿拉伯海丹迪镇,在那里,他们通过蒸发海水来制造自己的盐。这次游行导致甘地和其余6万人被捕,但也成为破坏英国对印控制最成功的运动之一,并为甘地赢得了新的国际尊重和支持。

1930年,甘地率领追随者开始“食盐长征”。

1942年,甘地发起“退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支持印度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要求英国全面撤出印度。1945年,英国新政府上台,印度独立谈判正式开始。尽管甘地一直寻求统一的印度,但由于影响力日益增长的穆斯林联盟不同意,在1947年8月15日,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英国最终同意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分而治之的独立国家。



甘地之死


面对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甘地采取了斋戒和走访动乱地区的方式。但他的这种对穆斯林的宽容态度却引发印度教内部极端分子的不满。1948年1月20日,甘地遭到炸弹袭击,所幸没有受伤。然而,十天后,也就是1948年1月30日,印度德里举行的跨宗教祈祷会上,甘地刚结束祷告,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纳图拉姆·戈斯(Nathuram Godse)突然向他跑去,对着他的胸膛连开三枪。30分钟后,甘地被宣告死亡,一代伟人就此陨落。

纳图拉姆·戈斯

甘地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求仁得仁。据了解,甘地曾在自己的多篇著述中表示,他相信自己会死于暴力。1947年12月18日,也就是甘地遭遇不幸前一个月,他还在一次讲话中说道:“我知道今天我激怒了所有人……让我恼火的是人们欺骗了我。他们应该坦白告诉我,我已经老了,没有用了,不应该妨碍他们。”而在他死前一天,甘地告诉他的侄孙女马努本(Manuben):“如果我是死于一种挥之不去的疾病,或者是丘疹那样的小病,你必须站在房顶上对着整个世界喊道,我是一个虚假的圣雄……但如果发生爆炸,就像上周那样,或者某人对我赤裸的胸膛上开上一枪,而我没有一声叹息,只念着罗摩神的名字,那么你应该宣布我是一个真正的圣雄。”


传记作家拉玛钱德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则在《甘地:1914-1948年改变世界的岁月》一书中记录称,甘地的老友亨利·波拉克(Henry Polak)也曾多次在私下表达了他对甘地这种随时准备好牺牲自己的看法。据记载,1934年,波拉克在听说甘地计划再次禁食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他(甘地)已经长期习惯于将自己作为一种公共牺牲。我永远无法确定他会在正常的事件过程中离世,除非是在最戏剧性的情况下。”

甘地与尼赫鲁(左)。

不过,也如印度小说家、尼赫鲁大学英语研究中心教授马卡兰德·帕兰杰(Makarand Paranjape)在著作《圣雄甘地的死亡与来世》中提出的问题:“戈斯真的成功了吗?或者说,甚至在自己的死亡事件中,圣雄是否也扭转了刺客的赌注?”印度新闻网站Firstpost资深记者乌帕·库马尔(Utpal Kumar)认为,无论谁是赢家,事实是“印度教徒在这场刺杀悲剧中成为了最大的输家”:不仅是戈斯的主要目标,即寻求印度统一,并阻止巴基斯坦和穆斯林制度化的想法没有实现,更给印度教及其教徒带来了影响广泛的坏名声;不仅使当时旨在应对印度混乱、暴力的分治局面而开展的印度教政治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也令一整代印度教徒“内化了戈斯刺杀这位最伟大和平使者的罪恶感”。



戈斯思想卷土重来


刺杀甘地的戈斯与他的几名同谋者很快被捕,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审判后,戈斯于次年被处以绞刑。戈斯的残忍行径至今饱受诟病,但甘地曾孙、印度知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图沙尔·甘地(Tushar Gandhi)指出,戈斯的观点却在今天的印度重新引起令人担忧的共鸣:“他的整套充满仇恨、两极分化和分裂的意识形态,已经占满了当下印度和印度人的心”,“对他们来说,戈斯是他们当中最标志性的爱国者,他们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图沙尔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

图沙尔·甘地

现年63岁的图沙尔将这种结构性转变归因于2014年上任的印度总理莫迪和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党派印度人民党(BJP)的崛起。图沙尔认为,莫迪政府应当为破坏甘地曾试图保护的世俗和多元文化传统担责。“他(莫迪)的成功建立在仇恨之上,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从心里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有朝一日将吞噬印度。”


尽管莫迪经常在公开场合对甘地的遗产表示敬意,但一直对戈斯的问题避而不谈。据了解,就在莫迪上任的第二年,新德里附近建造起了一座纪念纳图拉姆·戈斯的寺庙,此外,活动人士还试图将印度北方邦西部城市密拉特重新命名为戈斯,以示纪念,但这一提议最终被地方长官驳回。有报道称,自莫迪担任总理以来,印度针对穆斯林的袭击不断增加;而莫迪的人民党也曾警告印度教徒不要改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并呼吁采取行动,防止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的“人口失衡”。尽管,穆斯林仅占印度14亿人口的15%。


内容及图片来源:Firstpost、Euro News、半岛电视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