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封面人物 | 致敬三宅一生的流动哲学

封面人物 | 致敬三宅一生的流动哲学

摘要: 自然、自由、自如

iWeekly

第一次见到三宅一生本尊前,乔布斯先见到了他的设计。乔布斯看中了三宅为索尼员工打造的制服——防撕裂尼龙材质的夹克,袖子拆卸后可变成马甲。他希望苹果员工也能有一套制服,然而样品摆出来,乔布斯被手下嘘下了台。他并没有放弃拥有一套制服的想法,于是便有了一次次发布会中穿着黑色高领毛衣的形象。这样的衣服,三宅给他做了100件。乔布斯曾得意洋洋地向传记作者展示铺满衣柜的黑色高领毛衣,“够我穿一辈子了”。这绝不是三宅最有趣的作品,甚至可能是最平庸的。但它体现了三宅做衣服的原则——“我不搞时尚,我做衣裳”。《纽约时报》在谈到乔布斯对黑色高领毛衣的喜爱时,透露出一种观点,乔布斯与三宅是互相成就的。三宅设计的衣服成为了乔布斯的代名词,象征着他的专注与才能,帮助他塑造了“世界上最知名CEO”的形象。

除了符号化的黑色高领毛衣,热卖的菱格包、经典的褶皱设计,以及“一生之水”,都是三宅家喻户晓的证明。8月,他因肝癌离世,震惊时尚圈。在美国设计师诺玛·卡马里(Norma Kamali)眼中,三宅是“独一无二真正的天才”,意大利编辑费德里科·萨尔托(Federico Salto)称他为“为数不多将创造力与现实感结合起来的人”。作为第一批在巴黎举办时装秀的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与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并称为日本时尚界的“三巨头”,将日本时尚带向世界。直到今天,他的设计还被保存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家、《Another Magazine》的时尚专题总监亚历山大·弗瑞(Alexander Fury)总结,三宅的先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是第一批将新的时尚理念带到巴黎的日本设计师。其次,他提出了“三宅褶皱”(Pleats Please)和“一块布”等设计理念——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穿着,还改变了人们与服装互动的方式。“他不是对时尚感兴趣的设计师,他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服装哲学、穿衣体系以及最重要的身体自由上。”


毁灭与创造

“这件能卖出去但不够新颖”“看起来很沉重,好像突然有事顶着一个垫子就冲出了屋子”,当新项目的剪裁展示在三宅面前,他总能给予很精妙的评价。他会亲手检查样衣,在上面缝缝补补,对褶皱覆盖在肩颈的范围提出要求。纪录片《三宅一生:为设计而生》中,眼前之人,头发已经白了,但大脑仍像装了弹簧,在专业领域总有敏锐洞见。三宅唯一不利落的是他的腿脚,一瘸一拐的模样是故乡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后留给他的后遗症。1945年美军投下原子弹时,三宅仅7岁,那道摧毁无数人生活的闪光划过后,他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中艰难寻找母亲。母亲幸免于难,但被严重烧伤,没熬过三年就去世了,三宅也患上了骨膜炎。对于这段经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在人前提起,直到2009年,当看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的演讲中阐述废除核武器的决心,三宅才通过向《纽约时报》投稿,披露他的故事并呼吁世界和平。“闭上眼睛,我仍然会看到一些任何人都不应该经历的东西:一道红色的闪光,紧接着是乌云,还有四处逃窜的人们……我全都记得。”跛足的现实从未让他忘记自己的经历,但再提起时很难看出三宅的愤恨,他反而表示,这些事情激励了他去思考那些可以被创造而不是被摧毁的东西,他更喜欢能带来美丽和快乐的东西。因此,在他的设计中能找到许多可再生元素。2007年,他成立了“现实实验室”,一个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团队,专注探索耐用和环保的可持续材料。

1984年,设计师三宅一生(左)、高田贤三(右)和尚塔尔·托马斯(Chantal Thomass)参加法国文化部午宴。

在一个贫穷、经历缓慢重建的城市长大,三宅闲时的乐趣是画画。去绘画课的路上,能看见横跨广岛市中心的和平大桥,桥东的石柱是象征生命的太阳造型。三宅常常会在上下学路上望着大桥,那样的设计让他感受到了梦想和希望,每每看到都让他勇气倍增,这也启发了他将希望投射在设计上。上学必经路上,还有一家裁缝铺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宅用“特别”来形容它,时隔数十年提起仍是记忆犹新的模样,每次经过他总是忍不住停留,在玻璃窗前驻足,有一次,他凝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影子投射出了他内心的欲望,那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设计就是他的兴趣所在。

童年不幸的经历让三宅一直觉得自己会早逝,但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他便义无反顾。高中时,他会向时尚杂志投稿,被刊登后还会向老师炫耀。毕业后,三宅进入东京多摩艺术大学(Tama Art University)学习平面设计。那个年代的日本,服装不会被当作是男性研究的主题,甚至日本举办世界设计大会,服装设计都不在大会项目中。为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三宅前往巴黎,在高级定制时装协会学习,并在纪梵希手下实习,每天要画50到100张草图。然而,巴黎带给三宅最重要的教育是1968年的学生抗议活动,被反对的资产阶级正是高级时装的顾客,三宅选择与学生站在一边,并确定了自己要做“普世着装”的想法,他希望为普通人做衣服,让普通人在选择服装上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尺码的限制。

1999年,三宅一生在里昂第二大学校长手中接过“荣誉博士学位”证书。


自然、自由、自如

在外游历一番,让三宅一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回看当时的日本。最初回到东京,他认为日本人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海外流行什么便做什么,在三宅眼里这只是把碎布揉成一件衣服,看不到创作者自己本身的意图。他曾对记者回忆:“当我刚开始在日本工作时,我必须面对日本人对外国商品的过度崇拜,当时的社会对服装应该是怎样的还抱有固定观念,我想改变日本人长期遵循的僵化的服装公式。”

三宅一生的工作室就像实验室。他的得意门生、设计师津森千里表示:“发现有趣的材料,放到身上比划一下,大家一起讨论做成什么样的衣服。他本人最享受这个过程。”会议桌上放着一个个折纸,拎起一处抖开,又变成层次分明的灯笼状玩意。不用设计草图,三宅的工作室通过折纸来讲述制衣概念。这便是三宅的服装能在二维三维之间轻易转换的直接展示,通过手工折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不规则的起伏空间,能让服饰实现“自然、自由、自如”。这也体现了他的“一块布”设计哲学。一片式的简洁设计,自由度大的穿着感,在尽可能不做剪裁的情况下,在布料和身体之间创造了服装,与通过立体裁剪贴合身材的欧式服装在构思和穿着感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打破了西方传统理念的设计被认为重新定义了服装,在国外推出之后当即获得极大反响。当代设计师哈里斯·里德(Harris Reed)曾表示对三宅的钦佩:“他推动了我对面料的理解,让我知道面料不仅可以使服装变得美丽,还可以创造流动的艺术。”在“一块布”的基础之上,三宅一生在1993年推出了“三宅褶皱”系列,这是一种享有专利的永久型微褶皱款式,展示了三宅作品多面性的标志,也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畅销书作者达娜·托马斯(Dana Thomas)与三宅是多年好友,曾亲眼目睹机器制作出一条褶皱围巾,这种有别于“需要小心照顾的高端时装”的设计让她感叹道:“这就是现代的、民主的时尚”。同时,也因为可以穿很久,“三宅褶皱”系列被认为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服装,反映了三宅对于环境的关注。

三宅一生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日本经济和时尚实力的代名词。

三宅一生常常强调自己不是“时装设计师”,他的秀场也不是专注于展示“时尚”的类型,反而经常会出现非典型模特。1976年,他主持了一场名为《三宅一生和十二个黑人女孩在东京》的时装秀,这场秀持续了一个多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包括格蕾丝·琼斯(Grace Jones)在内的十二名黑人模特放在了最前面和最中心的位置。琼斯曾在自传中表示,三宅的支持对她而言是极大的助力,这一事件展现了他的前瞻性和包容心。他还曾邀请日本女权主义者市川房枝担任他的模特,当时市川已经80多岁。后来,三宅还邀请过一群80多岁的老奶奶登台。近年的几场秀,三宅还会邀请舞者和杂技演员当模特。从始至终,三宅都在传递他寄托于服装的平等主义愿景:他的设计面向所有人,而服装必须是舒适的,要表现人物的自然美。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评价,“三宅一生定义了日本现代史上的一个时代”,是“真正的开拓者”。无论是在重塑服装造型,还是在利用技术创新褶皱设计、减少面料浪费或设计无性别差异的服装上,三宅的视野始终着眼于当代与日常生活。他也曾说“希望通过设计让很多人认真考虑人类未来应该如何生活”。因此,晚年时,三宅总是孜孜不倦地对日本的下一代阐述“设计的可能性”,并呼吁创立国立的设计美术馆,效仿欧美各国收集优秀的设计作品。他始终相信,“设计具有让下一个时代和下一个世代充满活力的力量”。

1997年,三宅一生在法国巴黎举办秋冬时装秀,他是第一批在巴黎举办时装秀的日本设计师。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

撰文:汪柚希  

编辑:金布莱 

图片:视觉中国、IC Photo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