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事先张扬的谋杀":《尼罗河上的惨案》再现银幕

"事先张扬的谋杀":《尼罗河上的惨案》再现银幕

摘要: 全新改编揭秘波洛成名之前

iWeekly

经典悬疑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再次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在这部由奥斯卡提名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执导、出演的最新作品中,观众对成为侦探之前的波洛有了更多了解:他经历过怎样的伤痛、他那标志性的胡子从何而来。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还在剧情中加入更多关于少数群体的时代性元素。异域风情、接二连三的谜案与“完美不在场证明”,许多观众认为影片对原著忠实还原。也有影评人提出,电影没有在原著文本之上填入更多关于角色性格与剧情的细节。《纽约》杂志就评价,电影“是一块令人愉快,但有些烤过了头的小蛋糕”。

谁都知道卡纳克号船上发生了什么,死者是谁,凶手何人。1937年首次出版之后,《尼罗河上的惨案》一跃成为“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侦探波洛在目睹一场三角恋之后,应邀登上渡轮旅行,船上却发生数起惨案。埃及异域风情、接二连三的谜案与“完美不在场证明”……哪怕已经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许多推理迷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值得一再重温的精巧谜题。


这也许正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反复被改编,长盛不衰的原因。今年2月,奥斯卡提名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拍摄、主演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公映。这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布拉纳第二次改编克里斯蒂推理名著,他同时在片中饰演著名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尼罗河上的惨案》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有82%观众好评率,许多观众与书迷评价电影是对原著的忠实还原呈现。电影评论家则有更多不同意见,有评论家认为电影的镜头旋转令人晕眩,剧情也没有做到比文本更饱满。《纽约》杂志就评价,《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一块令人愉快,但有些烤过了头的小蛋糕”。


成为波洛之前

故事并没有从那间时髦的餐厅开始。相反,在徐徐揭开亿万继承人林内特的故事之前,布拉纳将镜头对准一战时的波洛,那个当时还是无名小卒,“作为农民未免有些太聪明”的比利时小个子士兵。

这种新颖、跳脱原著文本的内容扩充给了电影一种延续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系列”感。在揭秘波洛参军、受伤的过去之后,观众第一次有了了解他作为真相与正义的坚定追求者,而非漫画式名侦探的机会。在成为欧洲最著名的侦探之前,波洛去过何处,做过什么,是否经历过爱情与伤痛,他那著名、坚挺而永远一丝不苟的胡子是怎么来的……因为有了这些细节与想象,哪怕是对于从未读过小说、没有看过改编影视作品的观众来说,波洛也成了一个更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


同样新颖的改编也出现在对配角的刻画中。顺应好莱坞与美国社会的平权浪潮,布拉纳修改了不少配角的身份背景。除了“神奇女侠”盖尔·加朵、《权力的游戏》演员萝斯·莱斯利等明星,影片中还出现了更先进的同性伴侣组合。

在布拉纳的镜头中,势利眼贵妇成了支持打破社会阶级的先进革命者,非裔演员苏菲·奥康内多和莱蒂西娅·莱特则在推理剧情之上为电影增添了多元化元素。奥康内多的演唱有古典名伶风采,被认为“有一种灵巧的美”。在人物层面,布拉纳的改编更有时代性,也少了一些过去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刻薄。在他的镜头下,非裔女性也有独自谋生、怒而反击批判的机会。


从视听效果来说,布景特效与美轮美奂的服装让电影更吸睛——毕竟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名美女之间,关于爱情与欲望的故事。“老派的美感与魅力”,《芝加哥读者》杂志如此形容。

然而从推理故事角度看,《尼罗河上的惨案》并没有做出更精细的改编与升级。作为重要证据的红色指甲油仅出现在台词中,波洛被毒蛇袭击的惊险一幕被删去。特效与镜头让部分场景更显惊悚,却似乎少了一些克里斯蒂作品中弥漫的,“人人都可能是凶手”的惊悚氛围。《纽约时报》就评论:“谋杀谜题中最棘手的部分不是破案,而是在破案前后保持阴谋与乐趣……《尼罗河上的惨案》失去了一些这样的乐趣。”


一些影评人还认为影片节奏过于缓慢——故事的前一小时都在铺垫人物关系,推进剧情。在第一次意外出现之后,剧情才开始逐渐加速升级。“尸体很快堆积如山,每一次案件都比上一次更令人震惊。”影评网站Movie Freak总结。网站认为,影片剧情瑕不掩瑜,波洛的身世挖掘已经能满足许多推理迷:“对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来说,电影是一道相当吸引人的谜题。尽管部分表演细节略欠火候,布拉纳依然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趣的波洛。”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