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文化 > ART DECO 魅感

ART DECO 魅感

摘要: Art Deco 仍然是为优雅服务的创造力的榜样,一个面向全世界的概念。—— Emmanuel Bréon ,法国夏乐宫建筑与文化遗产城博物馆绘画部策展总监, Art Deco 专家。

image.png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十年都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新事物,经历怀疑和繁荣的时期。 2020  年代的到来同样应证了这一点,它似乎与过去决裂,我们进入了一个激进的、反思的、不安的,同时令人兴奋的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 100 年前那个著名的咆哮的 1920 年代和接踵而至的 1930 年代,也就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为《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Gatsby )所设定的时代,欧美经济飞速发展、理想主义、变革受阻、社会巨变、流行爵士乐、享乐主义的时代…… 而艺术界和设计界又是怎样?


现代精神的新语汇

在 1925 年法国《插图》 (L'Illustration) 杂志中,法国诗人、剧作家保罗 · 热拉第( Paul Géraldy )这样写道:“今天,有一种完全有纪律的现代风格,看起来像什么?它看起来就像我们,它绝不是我们传统的敌人,它类似于过去的风格,正如我们类似于我们的后代,它符合我们的习惯,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它是我们精神、文化的形象,它和我们一样是现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法国的经济再次复苏。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为速度和跨国旅行做好了准备,被战争毁坏的城市在重建。此外,旷日持久的战争将全球各地的人聚集在前线,人们的心态和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包括对探险、冒险和新奇的疯狂追求,对奢侈、娱乐、异国情调和社交的热忱。 1920  年代初也见证了法国最富有阶层的财富,在巴黎和外省的大城市,富丽堂皇的公寓楼、别墅和豪宅的建造蓬勃发展,装饰艺术家和建筑师受到大量的委托,为提高速度的简化工作形成趋势,这种趋势以现代原则构建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和金属型材的结构。


1925 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modernes )无疑是 Art Deco 风格诞生的里程碑。 Art Deco 出自法语的 Arts décoratifs  (装饰艺术)的缩写,直至 1966 年《时代》杂志中首次出现这一词, Art Deco 才被定义为一种艺术风格。 Art Deco 由于其起源、含义及影响力使得它在实用艺术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造型语言的纷繁复杂,至今我们仍难以一言两语去定义它的风格。除了几何、简洁和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及形态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外, Art Deco 经历了早期法国萌芽时期的优雅奢华风,折线形摩登时期( Zigzag Moderne ),以及到大萧条后充满未来主义的流线形风格的转变。 Art Deco 还受到多个文化源流的影响,包括东西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前哥伦比亚等古文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二十世纪初与学院派写实主义对立的前卫艺术如野兽派、俄罗斯结构主义、立体派、荷兰风格派运动( De Stijl )、意大利未来主义,甚至 1909 年全巴黎为之倾倒的俄罗斯芭蕾舞团 (Ballets russes) 的鲜艳色彩和新颖的装饰图案等的影响。 Art Deco 体现于实用艺术,同时也涉及了雕塑、建筑、摄影、时尚和工业设计等领域。


Art Deco 也是最具传播力和应用性的设计风格,它风靡全球近 20 多年。其影响从法国出发,而后扩展至欧洲的殖民地,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越南等国,并且与不同地区的本土文化融合。在法国主要为贵族和精英阶层服务的 Art Deco ,较局限于家具和室内设计,而一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力强盛得以更广泛地运用,不仅得到新兴商业力量的青睐,成为资本主义展示雄厚实力的象征。除了建筑,从火车到飞机,从冰箱到餐具, Art Deco 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材料上,除了为精英阶层提供的稀有奢华的材料,工业化生产的廉价的塑料、不锈钢和镀铬金属被大量使用。 ArtDeco 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它反映了欧美工业和文化革命中一个时代的现代风格。


Art Deco 在中国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 Light , Heat , Power!  ”这段文字摘自茅盾于 1932 年完稿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开篇。 19 世纪后期上海的现代城市化建设与国际几乎是同步的。 1990 年代末对外滩源汇丰银行进行改造时,建筑工人们发现了遮蔽在涂料后面的马赛克壁画,这几幅在 1923 年由英国画师出稿、意大利工匠制作的国际大都市图景中就有上海。 1930 年的数据显示,当时上海是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拥有 300 万人口,俨然是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当时上海的租界所有者是美国、英国和法国, Art Deco 风格从这些国家输入自然而然。西方建筑师或从西方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不断实践,今天我们仍可以在这里看到19 世纪后期的欧美学院派复古主义,以及 20 世纪 30 年代后成为主流的 Art Deco 风格。上海,是一座活的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历史博物馆。


那么,中国和 1925 年法国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建筑师 — 刘既漂,他求学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当时留法同学亦是同乡的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李金发以及吴大羽等在 1921 年共组海外艺术运动社“霍普斯会” (Phoebus Society) 。 1925 年受邀参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他在场馆入口加入了中国龙凤和祥云的元素。 1928 年 3 月,林风眠等霍普斯会的几位成员都回国参与了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初创工作,刘既漂任图案系主任和教授,参与了一些建筑项目,例如 Carlton Building 和 1929 年的西湖博览会水上大门、博物馆、教育馆和会塔等建筑与装饰设计,除了建筑实践、教育和著书以外,刘既漂在 Art Deco 的书籍装帧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Art Deco 在中国的普及和扩张,主要还是借助西方资本和租界的势力,中外建筑师的实践推动,以及电影、时尚与建筑杂志等文化传播。在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欧美建筑师有邬达克 (Ladislaus E. Hudec) ( 真光大楼,大光明大戏院,国际饭店 ) 、法国建筑师亚历山大 · 赉安 (Alexandre Leonard) 和保罗 · 韦什尔 (Paul Veysseyre)  联合创办的赉安洋行 ( 培文公寓、万国储蓄会公寓、道斐南公寓等 ) 、美国建筑师 E.  哈沙德 (Elliot Hazzard) ( 上海电力公司大楼,永安公司新楼 ) ,中国建筑师如杨锡镠 ( 南京饭店 ) 、庄俊 ( 大陆商场 ) 、李蟠 ( 扬子饭店 ) 、范文照 ( 美琪大戏院 ) 等。上海外滩历史建筑群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建筑在造型和装饰特征上属于 Art Deco 风格。


可复活的 Art Deco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建筑学博士许乙弘在他的《 Art Deco 的源与流 — 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一书中谈到 Art Deco 的当代意义,其中包括了它对历史的包容态度、设计上的兼容性、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统一、视觉上的现代主义、可复活的手法。作为一种兼收并蓄的设计语汇, Art Deco 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它给未来的设计师输送源源不断的灵感。一种摆脱束缚的审美、对优雅品味和精致生活的追求、对适度装饰的坚持,使得 Art Deco 在时尚潮流的更迭中永远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

image.png

1925 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海报 ( 左 ) Cassandre  设计的石版画邮轮海报《诺曼底号》, 1935 年 这幅海报是为了宣传诺曼底号的游轮之旅。该设计成为20 世纪装饰艺术海报设计的标志 ( 中 )  美国先锋者微风号列车 Pioneer Zephyr , 1935 年 ( 右 )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