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文化 > LINFENG:边界模糊

LINFENG:边界模糊

摘要: 探讨LinFeng的身份是有趣的。过去十年,他分别以地下音乐人、DJ、俱乐部爱好者的身份,完整参与和见证着上海地下音乐场景的昨日和今日。这三条脉络构建出三幕音乐故事,而它们的指向耐人寻味:何来所谓“地上”与“地下”?边界早已模糊。

ACT.1


作为独立音乐人的LinFeng,5月尤其忙碌。近来,他受到好些品牌邀约, 为其视频短片制作配乐—不同于独立创作, 配乐是“命题作文” , 答得如何,仰仗解题者的“文法”: 是否娴熟到足以权衡品牌调性与个人表达。于是整个月, 他一门心思扑在编曲上头,工作室里坐定,闷头搞创作,一待就是一天。


LinFeng 的工作室在居所隔壁, 这里像艺术品和植被的天下: art deco 风貌的大理石人像雕塑,螺旋的圆形画作让人想起偏远部落的原始主义风格, 仙鹤在金箔屏风上扇动翅膀, 东方风情的地毯有枝叶蔓延……你可以轻易从工作室的种种陈列, 觅得和LinFeng 音乐相关的蛛丝马迹: 神秘感、迷幻感,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冲撞,虚与实的对立。


梳理LinFeng 五年来的个人作品, 其中的意象是鲜明的: 最初的《SomeTime》像“躺进浮游水面” ,《Soft Smell》是夏天踏浪, 能闻到果香、泥土和木头的气味, 《Hanging Garden》仿佛走进山顶花园, 《Follow the Moon》讲述被鲜艳植物环抱的人类举行祭祀仪式, 《小龙宫》探索西方眼中的东方情调, 而最近一张EP 《Above the Skin,Under the Space》,则是将曾经的“原始祭祀” 升级成了“科幻祭祀” 。意象或有不同, 建立意象的方法却是统一的, 他喜欢采样Soul、Jazz 和Funk, 以及部分电影片段, 再混合合成器和真实乐器, 以制造音乐中的故事感。至于故事的起承转合,LinFeng想要交由听众去填写。


LINFENG:边界模糊


这位资深的电影影迷形容自己像在用音乐“拍电影” 。他制作音乐的步骤, 也和导演构建影片的方式无异, 先从几张图片、几首曲子、几个电影片段开始, 明确地“感受到了什么” ,再围绕被触动之处生发想象。它往往是一个故事, 可以是浪漫爱情、后现代科幻, 也可以是悬疑、探险、好莱坞复古, 类型决定风格和流派,并不局限。


可以肯定的是, 他不用人声, 坚持保留空白的想象空间, 这也迅速将LinFeng 的音乐作品与普通公众拉开距离—后者总是试图解读歌词文本, 对歌者的演唱技巧加以评论。LinFeng 此时坚定的“叛逆” ,像是一种“地下” 创作者对于受众的主动筛选。


然而, “地下” 就等同于小众吗?打开网易云音乐的音乐人主页,LinFeng 已拥有将近7000的关注者,这对于一个野蛮野长、不依赖于主流唱片公司和音乐厂牌的国内独立音乐人而言, 显然是不错的成绩。他“地下”出身的标签,近年来逐渐淡化,正如我们最初提到的,LinFeng如今是高级时装屋、奢侈品牌青睐的合作对象。而这些品牌,统一面向最为广泛的大众群体。


“其实,地上和地下的概念早就越来越模糊了。”LinFeng坦陈,“之前地下音乐被称为‘地下’,是因为信息没有那么开放,大家获取资讯的方式特别窄,传播音乐,甚至得口口相传,哦这个乐队不错,我们可以去听听,下次看看演出什么的。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任何资讯都能抵达部分受众—那,自然也没有所谓真正的‘地下’了。”


ACT.2


DJ LinFeng的出现,则要比独立音乐人LinFeng早上四五年时间。最初玩音乐,LinFeng组乐队、弹贝斯,而后对电子乐起了兴致,2010年时,他开始尝试打碟、做DJ演出,一方面借机研究跳舞音乐的结构,另一方面,大量接触和吸纳音乐素材,作为日后的创作储备。


在上海碰见DJ LinFeng的时机并不多,2015年后,他有意把打碟表演的频次控制在每月一次,沿袭至今。最近一次演出,是为阿尔敏·莱希画廊“Hedi Slimane:声音的太阳”展览开幕做after party —LinFeng自Dior Homme时期开始关注Hedi Slimane,熟知他作品中的摇滚现场、乐队明星,于是在DJ Set中加入早期post punk元素作为致敬,再结合电子,希望制造出类似“舞曲氛围的摇滚现场”的听觉感受。


通常情况下,时长一小时的DJ Set,他需要两周时间作前期准备:新近听到的不错的音乐,解构、剪开,加上自己的 sample,重组、混合,最终形成一个个再加工后的音乐模块,现场打碟时,根据台下气氛和自我感受即兴取用。一首歌接着一首歌单放,那种直线性的打碟,LinFeng试过,“觉得没劲”,他更喜欢做好玩,但也费力的remix,以一个音色、一个律动、或者一种节奏为主题,享受其中,“这些流于风格、流派外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组合一个DJ set的原因。”


他自然知道,俱乐部最大的乐趣是跳舞,而身为DJ的职责之一,即是让舞客们自发起舞,享受音乐,获得快乐。因此,“去不同的俱乐部或者场合表演,我会思考,符合这个场景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比如,在44或POTENT这类偏重Techno音乐的俱乐部,LinFeng会选择工业质感、未来主义的跳舞音乐,而为MiuMiu、DIDU等时装品牌做after party,音乐也根据品牌自身的气质做考量 —“需要去想象听众听到音乐时的反应”。


听众们的喜好是极易察觉的。有行业内的资深从业者总结,近三年的俱乐部音乐正在被Techno、House和Hip hop统治,LinFeng则认为,“它们的统治从千禧年开始就没有停过,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再度出现”—前几年俱乐部流行disco、funk、Hip hop、city pop,是1980年代的返潮,近两年电子、techno逐渐复苏,达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rave音乐也被重新关注,“它们都是在分解的同时加入新元素,从而诞生出新的更为当下的音乐风格。但交替、解构、重新组合,始终都在这几个大的音乐流派内发生。边界是很模糊的。”


也有不争的事实。这几年,沪上舞客们越来越懂行,LinFeng在内的DJ选择音乐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有的派对可以从140bpm开始,最后达到150或160,速度明显加快,碎拍也在增多。但他坚持,DJ的又一职责,是担当音乐中的先锋者,不完全迎合听众的耳朵。


“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有意思的音乐,放出来,拓展大家对于音乐的认知”。毕竟,如果只是听有所耳闻的、舒适圈内的音乐,“为什么不去KTV呢?”



ACT.3


拿掉独立音乐人和DJ的身份,LinFeng自身也是俱乐部的常客。他迷恋于俱乐部特有的声场,“那种大音响出来的感觉,和在家、在工作室听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也和每个热爱俱乐部的人一样,贪恋于“地下空间”的庇护,“享受音乐,享受酒精,在夜晚全然释放自我,穿上真正想穿的衣服,做真正想做的事情,逃离日常”,正如沪上传奇俱乐部Shelter名字所象征的,一处乌托邦,一处精神庇护所。


Shelter 2016年关停后,Arkham、Dada相继传来或永久或暂时“停止营业”的消息,即便创始人们随后开张ALL、Arcadia,重启Dada,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清楚,上海地下俱乐部的某个阶段已然告一段落。


“那时候,Shelter和Dada的音乐非常多元,可能这周是hip hop演出,下周变成house,再下周又是Techno,每周的派对要看具体的promoter和艺人,每次去都是不一样的感觉。”随后的热门俱乐部Arkham,既会邀请Venus X、Tornado Wallace、FKJ等知名DJ,也能预约到A$AP Rocky、Jaden Smith在内的一线说唱歌手进行演出。


LinFeng发现,如今的俱乐部更加“细分”,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标签,提起44和POTENT,第一时间会想到Techno。Dada以House音乐为主流,Ninja、Street Noise Club则是hip hop爱好者的阵地。“有利有弊吧,好处是做得更极致,喜欢某种特定音乐类型的人,很清楚自己应该要去哪里,击中雷区的可能性比以往更小。但坏处是品味固化,大家对于不熟悉的音乐形式会接触得更少。”


相对应的是,这些俱乐部已经鲜少位于物理层面的“地下”,远离了曾经的“潮湿、阴暗、无信号”,配备起完善的无线网络、时髦考究的室内设计和先进的声光装置。在青年文化的簇拥者眼中,这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原先的野生气质早已不复存在—他们抗拒如上形式主义的“地下俱乐部”。


目前上海地下俱乐部的经营者们,早已有了心照不宣的准则:先活下去,再谈文化。“毕竟上海的租金越来越昂贵,地下俱乐部想生存是很难的。” LinFeng完全理解这些“权宜之策”,比如44和POTENT,混合商业和所谓“地下”,在同一个空间中设置两个音乐场景,保留音乐性的同时做到盈利。


“其实这也是对大众的导流。很多人之前在商业的俱乐部里玩,现在来到两者兼具的空间,有机会接触到相对独立的地下的音乐,发现听听也还不错,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他再次表示,“互联网时代没有所谓的地上、地下,大众、小众,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当一切资讯都唾手可得,关注者由百位到百万,仅仅需要恰当的契机。


商业俱乐部和地下舞厅的边界也不再泾渭分明。2016年创办Genome 6.66MBP的Kilo Vee曾表态:我不知道卖卡座的俱乐部能不能叫地下俱乐部,但现在有更多人出来玩,更多人开始做音乐,这就是一个积极的氛围。


所以,相对国内其他城市而言,上海的地下俱乐部显得包容,包括对于商业的吸纳,包括音乐种类的多元,也包括对穿着打扮的接受度—疫情前,国外音乐人频繁来沪演出,那些震撼的现场,曾让LinFeng感受到音乐上跨越国界的交流和碰撞,现在因为疫情缘故,也有不少海外发展的独立音乐人选择落地上海,他们带来了更加另类的声音,而这正是LinFeng在内,时常造访俱乐部的人所渴求的。


“这是特别好的场景。”LinFeng喜欢这种“融合”,“有种流动的感觉。”


也别忘了,融合的前提之一,是多元。他回忆起俱乐部门前聚集的人群,往往是些自信表达自我的年轻人,穿着新潮、另类的造型,不惧被目光“绑架”—事实上,在上海,也不会有人对此感到讶异。


有句话这么说:当人们聚集的时候,才能产生新的文化。俱乐部场景外的每个夜晚都在表明,聚集从未停止,也就是说,无论去向,地下音乐文化仍在继续。或许我们无从也无权评判个中优劣,只有时间可以。


采访、撰文 LEANDRA 编辑、肖像摄影(左图) 马晓晗Lesley 供图(右图) LinFeng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