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文化 > 设计是审视生命

设计是审视生命

摘要: 如何对抗人生的虚无和“丧”?艺术是一种解法,造物是另一种解法。设计师许刚说他做设计的动因是一种悲观情绪的沉淀。多年来,他带领着团队奔走于工厂、废墟、农田,将各类废弃物从大地上捡起、重新利用,熔炼于一件件家居作品中。这些看似粗粝、原生态的造型,背后是似曾相识又宛如新生的建筑回收废渣材料,参差之间,美自然涌现。通过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他正试图找寻一种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用设计,审视生命与自由


长发、戴眼镜的许刚,乍一看有些书生气。而他的设计,最直观的感受或许可以用“硬朗”与“细腻”来形容。“丁”、“月”、“息”、“漩”……不仅均以简洁的单字来命名,造型也多呈现出自然端方,没有过多“为了设计而设计”的雕饰。许刚曾说,“最能打动人的、最朴实的,就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形体”。



许刚形容自己所带领的本土创造团队像个学校,自己又是校长又是教师,“包圆了大部分学科”。他教的,不只是对于材料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真实的行走与劳作。许刚与团队一道,“任劳任怨”地与土地进行碰撞。产品的打磨历程往往从知悉一种材质开始,以混凝土为介质,许刚携团队实验了各种材质的可能性。煤渣混凝土办公灯“一”,为他拿下日本优良设计奖;废弃瓷砖混凝土墙砖“影”,捧回中国首座德国红点设计“材料与表面处理”类别的最佳设计奖项。



许刚将设计视为工具。一方面,他有着多样的设计经验,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另一方面,设计让许刚获得物质意义上的成功,也让他在创造的过程中与世界产生联系。技术很重要,但许刚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内心对于人文观念的好奇与追求。”十年前,许刚关注到了广州城郊紫坭村的拆迁项目。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说的“悬浮”,在新建立的经济业态高高竖起时,许刚关注到了土地表面的拆迁废墟,并开始尝试将建筑废渣融入家居设计。紫坭村或已远去,但它为许刚留下了长久的思索。来自尘土,也归于尘土,许刚用一双重塑物质世界的设计之手,触摸精神世界的自由。这令他幸福,也令他孤独。



可商业化的,才是可持续


过去的十年中,许刚处理过不少类型的工业垃圾。陶瓷碎片,来自瓷都潮州,建筑废渣,采集自一个个工地和工厂。近些年,他开始进入农业场域,甚至将高原上的牛粪和矿石高温锻造成家具。各种寻常意义上的垃圾,被他一一分解、拆碎,摇身一变化作低调、谦逊的桌椅灯具,重新在家居空间中被利用起来。这个过程被许刚描述为: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使清晰的东西模糊化。


刚刚过去的三月,许刚联合数位本土设计师在第47届中国家博会上呈现了一场国内首个关于CMF趋势的展览。CMF是产品设计中关于外观处理的一个分支。并非所有废弃材料都能重获新生,也并非所有废弃材料的再生都顺理成章,其中总需要一番实地探查、反复实验的悉心经营。由此,许刚将这次家博会上的展览命名为“无废实验室”。谈到当下设计界的可持续趋势,许刚坦言,矛盾点在于既要保证不被商业绑架,又要兼顾经济可行性,不让可持续仅停留于标签化的概念。许刚所奉行的“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他给出一组关键词: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经济可行性、环境相容性、社会责任感。缺一不可,组成了他心中的“可持续”。



5年前的“管”系列,许刚将生产过剩的塑料管道大胆地直接套用在产品中,不对废弃物料做过多处理,以便减小新一轮生产带来的能耗,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具有短暂意向的材料,经此拥有了长久的价值。这是一种可以推行开来、有实际商业价值的可持续模式。“变废为宝”,某种意义上指向了一种生命力的创造,而在反复自省可持续意义的同时,许刚也在巩固设计与商业的平衡。


编辑、采访 Luzy 撰文 拉风 设计 木谷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